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注销巨额资产:
企业可能会在组织结构变动时期注销巨额资产,将未来的费用列支在当期,从而在未来各期提高收益。
收益最小化:
企业可能出于政治成本动机和监管动机,采取如加速折旧法、后进先出法、费用化资本化借款费用等手段来最小化收益。
收益最大化:
当企业的净收益处于特定范围内时,管理层可能会采取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例如利润平滑。
利用关联方交易:
企业可能通过关联方交易来转移利润,如高价购买或低价出售商品、转移费用等。
利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企业可能通过提前或推迟开具销售发票、编造收入事项、提前确认费用等手段来调节盈余。
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
企业可能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来影响盈余,例如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和核算方法。
利用资产重组:
企业可能通过资产重组来调整盈余,例如在会计年度结束前进行重组以成为盈利大户。
利用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
企业可能利用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来减免税负或获得其他形式的财务支持。
改变计提政策:
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计提政策,如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和核算方法,来调整盈余。
资产减值:
企业可以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调整盈余,减少或提前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可以提高当期利润。
收入确认与确认时间的选择:
企业可以通过控制收入的确认时间和方式来影响盈余,例如提前确认收入或延迟确认收入。
成本控制与费用资本化:
企业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成本和费用来影响盈余,并将一部分费用资本化来延后费用的确认时间。
无形资产方面的规定:
企业可能通过变更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
这些手段可能单独使用,也可能结合使用,以达到管理层期望的盈余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盈余管理行为可能违反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损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