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摘抄屋-摘抄生活中值得收藏的文案句子

言传身教的故事-摘抄50句

言传身教的故事

1、他三次被贬,但都不以为然,反而能在逆境中陶冶情操。他很孝顺,怕母亲一时受不了自己被贬而过艰难的日子。他的母亲说:我已经习惯过苦日子,只要你觉得没什么,我更觉得没什么。他第一次被贬夷陵,这个地方更似蛮荒之地,条件极差不说,冤假错案不少且包括师爷在内都没什么文化。他积极改善夷陵的不良现象,提高官吏的文化水平,减少冤假错案,受到百姓的称赞。第二次贬官到经济较好的地方,不与富商与其他官员来往,反而开发旅游,有空饮酒作诗自得其乐。第三次被贬已是晚年,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2、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一生含辛茹苦,誓不改嫁。为了孟子成才,可谓殚精竭虑。

3、陶母另一个广为传颂的典故是“封坛退鲊”。陶侃步入仕途后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腌鱼给陶侃。陶侃念及乡下的母亲生活清苦,难得吃鱼,他便请托乡亲把这坛腌鱼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并附信一封,其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慈母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她觉得儿子做官管理渔业,以权位所得之便尽孝心,这不是在为她好,反而让她为儿子的操守担心。陶侃愧疚万分,从此一生遵循着母亲的教导:廉洁为官,正直为人。

4、一、孟母

5、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6、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7、后人赞誉陶母:后世之为母亲者,如果能像湛氏一样教养其子,则国家何愁没有人材?世间怎能不风清气正?

8、岳飞的母亲难道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忍心送他去赴死?她大义凛然,把那些溺爱孩子,宁愿孩子蝇营狗苟只求传宗接代的母亲比得轻于鸿毛。母亲的鞭策激励,使得岳飞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奇功。他最终成为流芳千古的抗金英雄,为后世敬仰。

9、年少时的孟子,还不能体会母亲的苦心。他玩心十足,并不专注学业。有一日,孟子不思功课,旷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早退,她很生气,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好不容易织成的布匹剪断了。孟子惶恐地跪在地上请求母亲息怒。孟母痛心疾首地教导他说:“读书就像织布一样。要下得苦工把一丝一缕的线慢慢连成一寸,再日积月累地织成一尺,连成一丈,多少心血才织成一匹有用的布。求学也必须孜孜不倦,勤学苦读,你如果不下苦工、半途而废,就会像被割断的布匹一样成为废物。”孟子醍醐灌顶,深感惭愧。从此奋发读书,终成一代大儒,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称为“亚圣”。孟母三迁,断机教子,这般苦心孤诣,被誉为贤母之首当之无愧。

10、岳母刺字

11、他的母亲郑氏告诫欧阳修,对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物质十分丰富,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生前不奉养,死后却风光大葬,这并不是真的孝顺。

12、第二位是母丁。母丁是古代诗人杜甫的母亲。虽然家境贫寒,但母丁非常努力地供养家庭,关心和支持杜甫的学习。她为了让杜甫能够上学,甚至卖了自己的衣物。母丁给予了杜甫坚强的力量和毅力,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13、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14、四年过后,范仲淹讨伐西夏,再得重用。范仲淹向朝廷请命,希望欧阳修也能被提拔。欧阳修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谢绝了这番美意。他对母亲坦陈,为了国家社稷甘愿与范仲淹同遭贬谪,却不能和范仲淹一起升迁,否则范公会遭人污蔑结党营私。他的高风亮节,再次得到母亲的支持。有母如此,儿子怎能不顶天立地?

1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原本他的家境尚可,可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最后竟沦落到“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境地,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也是一位不让须眉的硬气女子。她一肩挑起养家重担,一边悉心教导欧阳修读书识字和做人处事的道理。

16、大文学家欧阳修不仅一生为官秉正,但也不忘效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

17、“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18、这得来不易的仕途本该加倍珍惜,欧阳修却仗义执言,支持范仲淹的政见,因此被牵连贬职。欧阳修自感愧对母亲的付出,但母亲并没有抱怨儿子不计后果,反而鼓励他:“你为家国大义被贬职,非但不丢人反而让我觉得光彩。咱们过惯了贫寒的生活,这不算什么,只要你志气不衰,我就心满意足了。”

19、买肉啖子

20、有一次,同郡孝廉范逵路遇大雪,天寒地冻,只得就近借宿在陶侃家。陶侃家中贫寒,无以待客,陶母古道热肠,急中生智剪掉自己的头发,换来一顿饭菜。范逵的马也饿得无力前行,陶母炕上只有一床破草席,可她毫不吝惜,将御寒的草席剁碎喂马。陶母待客之诚使范逵大为感动,这就是成语“截发延宾”的由来。

21、北宋名将岳飞的母亲姚氏也是心怀国家大义的伟大母亲。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洪水冲走了全部家当。岳飞随父母逃难背井离乡,漂泊到河北。姚氏出身乡野,识字不多,却极有主见且思想开明。她从小就教导岳飞刚直不阿、为国尽忠。岳飞少年时,同村的玩伴商量要去拦路抢劫。岳飞谨记母亲的教导,绝不同流合污,劝阻他们切不可发这不义之财。姚氏得知后深感欣慰。

22、一贫如洗,笔墨纸砚都是奢望,母亲只得在房前铺沙当纸,以芦苇秆作笔教欧阳修识字写字,这便是著名的典故“欧母画荻”。欧阳修家的近邻是姓李的大户人家,被母子俩的精神感动,经常送纸笔和旧书给欧阳修。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奋发图强,终于高中进士。

23、欧母画荻

24、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5、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26、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南京,欧阳修亲自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每当想起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不竟凄然泪下,同时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27、欧阳修性格受他父母的影响很大,欧阳修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她母亲言传身教的原因。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识字懂礼节。他和母亲从小寄居在叔父家里,知道叔父家里拮据,他母亲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儿子,并教育欧阳修一定要有志气,千万不能看不起自己,要学会苦中作乐。他的母亲还教育他以后做官一定要学他父亲,清正廉洁且要宽大处理。

28、封坛退鲊

29、大凡诗人都非常的有个性,欧阳修也不例外。发生在欧阳修身上的故事很多,足足可以写厚厚的一本书,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性格。

30、第二位贤母是东晋名将陶侃之母湛氏,她在历史上留下了“截发延宾”“封坛退鲊”的美名。

言传身教的故事

31、欧阳修的品德很高尚,离不开他有一位贤德的母亲。他做官敢于谏言,离不开他母亲的熏陶。他做官宽大处理,离不开他有一个清廉的父亲。他耿直敢得罪权贵,所以才三次被贬。

32、宋仁宗皇祐年间,郑氏溘然长逝,享年72岁。欧阳修悲痛万分,辞官护送母亲灵柩回老家,结庐守孝3年。欧阳修为了使自己和后代永远记住郑氏的教诲,也为了纪念郑氏,他满怀深情地为撰写了著名的《泷冈阡表》。

33、孟母教子特别注重诚信教育。《韩诗外传》中记载的“杀豚不欺子”,讲的就是孟母教子诚信的故事。年幼的孟子看到邻居杀猪,问母亲:“他为什么要杀猪?”孟母随口说了一句:“杀猪是为了能让你吃到猪肉啊。”话一说完,孟母就后悔了,以他们当时清贫的家境,是很难吃到猪肉的。可是,为了不失信于孩子,孟母还是买了肉做给孟子吃,以此来教育孟子做人要言而守信。这件事对孟子影响深远。孟子成年后,提出了“五伦”说,也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别,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把诚信上升到了“五伦”的高度,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范畴。

34、四贤母分别为孟母,陶母,欧母,岳母

35、断机教子

36、“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37、第一位是孟母,孟母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明的母亲。她以教育自己儿子孟子而著称。据说,孟子小时候不爱学习,孟母决心搬到了一个更贫穷的地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孟子的求知欲望。她给孟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榜样,并不断鼓励他学习,最终使孟子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38、孟母三迁

39、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身世坎坷,却终成一代大家,主要归功于他母亲的严格教导。

40、欧阳修听了母亲的教诲,很受鼓舞,也将它们牢牢地记在心上。他走上仕途之后,一直侍奉在母亲身边,时刻关心母亲的冷暖。不管公务怎么繁忙,他都要抽空陪伴母亲,安慰母亲,亲自为母亲熬汤喂药。

41、四贤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德典故,也称为“四德母”或“贤德四母”。这个典故描述了四个不同的母亲,每个母亲都以自己独特的美德而出名。

42、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丈夫去世后,她带着孟子住在陵园附近。日子久了,年幼的孟子耳濡目染,模仿出殡的人哭天抢地。孟母一看,这怎么得了!她毅然决然地带着孟子搬到了集市居住。可是没多久,她又发现孟子学着商贩吆喝买卖、讨价还价。她不希望孟子将来成为市侩之人,又克服万难搬到了学堂附近。果然,孟子跟着学堂里的学子,学起了经史子集。孟母深深地意识到,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环境,她孤身一人,吃了多少苦可想而知。

43、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44、岳飞十五六岁时,金兵南侵,宋军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要去投军抗辽,临行前,母亲把岳飞叫到跟前说:“国难当头,儿当精忠报国!”她想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时刻铭记在心。

45、战国时期的孟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启发教育了一代圣贤,为我们留下了教子佳话。6月7日我区2017年妇女干部培训班,到邹城孟庙、孟府现场教学点进行了学习,体会孟母教子思想带给我们的启发。

46、陶母十六岁时嫁给陶侃的父亲做小妾,不料世事多变,丈夫早亡。她只得凭一己之力养活幼子。尽管家中一贫如洗,她依然坚持供养陶侃读书。她日织麻、夜纺线,一边劳作,一边陪伴陶侃学习。她一生言传身教,用忠厚良善之心为陶侃做出了榜样,使得陶侃日后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

47、为纪念母亲,他写下(先吡事略),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母子的绵绵深情。

48、岳飞恭请母亲下针说:“针刺之疼与打仗流血相比微不足道,既然从军就已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母亲既心疼不舍又决绝地刺完这四个掷地有声的大字,又涂上墨水,确保它永不消退。

49、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50、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熏染着孩子,引导着孩子成长的方向。作为妇女干部,又为人父母,一方面我们要工作尽责,为民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树立良好的家教,为国育才。两者相辅相成,方可人生圆满。

上一篇上一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具体啥意思【精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