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律对照例词:《西楼子·楼前流水悠悠》
2、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3、楼前流水悠悠,驻行舟,满目寒云衰草、使人愁。
4、卷罗幕,凭妆阁,思无穷,暮雨轻烟魂断、隔帘栊。
5、这道题目是对对子。
6、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忆真妃”“月上瓜州”等。以薛昭蕴《相见欢·罗襦绣袂香红》为正体,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一叶韵一叠韵两平韵;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等变体。代表作有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7、相并浑如私语,恼人肠,飞去方知白鹭、在花傍。
8、对联的押韵一般是“上平下仄”,即上联为平声,下联为仄声。贴对联时,面向大门,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
9、西风先到岩扃,月栊明,金露啼珠滴碎、小云屏。
10、格律对照例词:《乌夜啼·不禁枕簟新凉》
11、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12、变体三,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以张镃《相见欢·晓来闲立回塘》为代表。此词换头作六字一句,亦不间入仄韵。
13、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4、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5、不禁枕簟新凉,夜初长,又是惊回好梦、叶敲窗。
16、正体,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以薛昭蕴《相见欢·罗襦绣袂香红》为代表。此词换头间入两仄韵。如李煜词之“翦不断。理还乱。”毛滂词之“中庭树。空阶雨。”元好问词之“人欲去。花无语。”如此者多。或不间入仄韵者,止一两体耳。前后两结句,或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句法俱蝉联不断。按石孝友词前段第三句“愁见拍天沧水”,“拍”字可仄。谱内据此,其馀可平可仄,悉参后词。
17、多少恨,多少泪,漫迟留,何事蓦然拌舍、去来休。
18、一句话,对联不讲“押韵”,尾字用平仄韵,可增趣味,莫当规矩束缚。
19、对联最重要的是对,上下联字数一样、句式一样,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对仗工整。如果在长句中注意声律韵脚的使用,确实更优美更上口,但真的没有押韵这一要求。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律诗中的颔联,和上下文确实是押韵的,但是单独拿出来,两句的尾字:下和来平仄都不同,怎么押韵?
20、格律对照例词:《相见欢·晓来闲立回塘》
21、著名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就两句,没有押韵这一说。
22、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23、孙行者就是孙悟空,祖冲之就是计算圆周率的人
24、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25、变体一,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一叶韵,一叠韵,两平韵。以杨无咎《乌夜啼·不禁枕簟新凉》为代表。此词换头句仄韵,即用三声叶,与间入别韵者异。黄机词“路渐远。家渐远。恨难堪。”其体正与此同。
26、格律对照例词:《相见欢·罗襦绣袂香红》
27、中中仄,中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28、此调每句用韵,后段与前段句式略异。词体凡前后段句式格律相同者为重头曲,后段起句即相异者为过变曲。此调声韵极富变化,音节响亮,而又流畅优美,音乐性很强。从“相见欢”这个词牌名就可知,该词式的声律系统原本就不是用来写愁的,只是这个声律效果也适合与写愁而已,辛弃疾有词就不是写愁。换句话说,“相见欢”的声律特征原本是用于漫吟轻诉的,表现愉悦就成婉约,而加入些悲情便就写成愁了。薛昭蕴与冯延巳词均写闺情,语意轻快。李煜两词则抒写沉痛之情,最能体现此调声情特点。南宋朱敦儒七首,多抒写感时伤世之情,如:“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29、格律对照例词:《相见欢·西风先到岩扃》
30、罗襦绣袂香红,画堂中,细草平沙蕃马、小屏风。
31、这是对联上下联的意思!喜欢国学的读者诸君想必都知道这样一副绝对:孙行者,祖冲之!孙对祖,这是少对老;行对冲,这是缓对急;者对之,虚词对虚词。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32、格律对照
33、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34、上半句是:“孙行者”,考生们对长句的对子比较熟悉,对于这样三个字的对子,可以说不按常理出牌。对联讲究的是平仄要协调、对仗要公正、上下对子意思要相符合。
35、唐教坊曲名。《南唐二主词》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一首均题作“乌夜啼”,但此调实为“相见欢”。此调本唐腔,薛昭蕴一首正名“相见欢”,与李词格律完全相同。或名“乌夜啼”(与双调,四十七字,平韵,别名“圣无忧”的“乌夜啼”不同)。后人据李煜词更名“秋夜月”“上西楼”“西楼子”。康与之词名“忆真妃”。张辑词有“唯有渔竿明月上瓜州”句,因名“月上瓜州”。
36、清明时节雨纷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首作品的平仄结构都具备这样的特点:第一句句中平仄相间,第二句与第一句平仄相反,第三句与第二句平仄相同,第四句与第三句又平仄相反。而句脚方面,第二句必为平声,第三句必为仄声,第四句又必为平声。字音平仄如此组合的就是格律诗中的绝句。
37、这是1932年的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一道题目。
38、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39、中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40、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1、江南望,江北望,水茫茫。赢得一襟清泪、伴余香。
42、非要说韵脚,大概可以弄个平仄韵互对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43、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4、变体四,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以吴文英《相见欢·西风先到岩扃》为代表。此词后段第二句亦押平韵。
45、在北宋时期,长短句是词本来的叫法。所谓长短句,自然有它特定的文学意义,是句子长短不齐的诗体。中晚唐时期,配合歌词产生了五七言句法的混合诗体。诗人把七言句称为长句,五言以下的句为短句,写出的作品谱上曲,就称作曲子词。像《花间集》就是典型的词集。
46、晓来闲立回塘,一襟香,玉飐云妆风外,数枝凉。
47、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48、出题者标准答案是“祖冲之”,这个祖冲之的意思非常明确。首先,祖冲之是个名人。其次,“祖”对应“孙”,这是辈分上的对应,“冲”对应“行”,这是动词上的对应,第三个字则都是虚词。
49、变体二,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以蔡伸《西楼子·楼前流水悠悠》为代表。此词换头不间入仄韵。张辑词“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其体正与此同。
50、一颗颗,一星星,是秋情。香裂碧窗烟破、醉魂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