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摘抄屋-摘抄生活中值得收藏的文案句子

中庸经典语录【179句文案】

1、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2、儒家讲惩忿窒欲,讲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说通俗一些,比如从情绪这一个层面上讲,如果心清气静没有情绪波动,没有杂念,这是中。如果有感而发,但情绪不过度,不伤害天性,叫和。如果时时刻刻如此,就能养浩然之气,从而回复天性,发出智慧的光明。这也是《大学》说的“格物致知”最后“明明德”。

3、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别人。

4、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5、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6、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应该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7、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

8、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称为四书。讲的都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学问。你读了四书以后,就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9、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10、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11、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2、《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13、《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14、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5、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16、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17、儒家的一种主张,认为为人处世应该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18、“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19、综合一下,就是无论时空如何转变,都不改变的真理。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正常”(不偏不倚为正,恒久不变为常)

20、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干枯,就多多去学习知识,多多去接触艺术吧,这样才能重回一个愉悦有生机的人生状态。

2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2、大学经典语录

23、你无言的高傲始终违背他们的趣味;一旦你足够谦虚而显得浅薄,他们就幸灾乐祸。

24、中:不偏不倚,从空间上说

25、《大学》讲得是方向,即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止于至善,离开了这个大的方向作为指引,我们所有努力都是错误的,所以毛说要为人民服务,这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根本。

26、佛家也一样,佛家密宗讲“中脉”,讲“你的见地要向你的脊柱一样挺直”。

27、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9、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30、中庸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要说尽是说不尽的,今天先说到这,改天继续探讨。

31、《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32、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3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34、中庸博学之经典语录如下:

35、修身以敬,则身修;齐家以敬,则家齐;治国以敬,则国治。

36、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7、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38、今天说说中庸,分以下三方面:

39、是的,出自论语,中庸之道在明明德。

40、二、中庸的内涵

41、至诚如神。至诚无息。

42、儒家经典讲的是治国治家之道,其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儒家的理想就是"复礼归仁"。复西周之礼,归周公之仁,兴太平盛世,也是明主之抱负,人民之所盼。实现儒家理想,难就难在"克己“一一战胜自己。中国历史上,唯有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实现了"克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天下归心"。

4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4、回到中庸二字,这本经典的核心是一个“中”字,中字又多重指向了天道、人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性命之道。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在理解中庸的时候,一定避免把内涵局限在某一层面,要整体理解。

45、《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4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47、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古而已,学者为怪焉。

48、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49、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不好思,虽知不实矣。

50、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5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52、《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53、作者:五戈(头条号:儒释道小火锅)

54、所以儒家说“行中庸之道”,佛家说“行深般若波罗蜜”,道家说“修德以进道”。不同的话语体系,但说的都是同一个地球上的真理。

55、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56、大德者必受命。

57、儒家说推己及人,老吾老幼吾幼,佛家说众生皆是我父母,道家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说来说去,名词不同,方法一样。

58、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59、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60、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61、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62、我不需要任何人来反驳我,我本身就足以反驳我自己。

63、——儒家一直讲“天”。把道之体称为“天理”,这个天理在人出生后,在人身上体现为“性”,性即人身上的天理。率性就是顺从人的天性,也就是天理去生活,就叫道(人道)。而率性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要“修”,一步步的修行,逐渐的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实现让天下人都能如此修行回到率性的境界的事,就是“教”(教育)。这里直接揭示了教育二字的真实涵义,其实是教化天下人成为率性之真人、圣人,对照今天人们对教育的浅层理解,是多么深刻的对照。

6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65、说说“中”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66、诸子真言做宝镜

67、第二种常见误解是把中庸理解为“不走极端”,就是什么都避免做到极致。这也是有问题的。《中庸》里讲“时中”,所谓时,就是机。当时机需要,那就必须根据时机因势利导,而“君子不所不用其极”(《大学》)所谓“矫枉必过正”。就如同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那么电击也好,注射肾上腺素也好,这种非常时期的极端手段也是要用的。就如同剧痛中的患者,吗啡也好,杜冷丁也好,这些也无可避免。其中原理,其实是取法天地,天地也有惊雷的时候,洪水的时候,地震的时候,这是天地用极端手段让自己恢复平衡的手段。春夏秋冬,水火风雷,天地不仁,有生有杀,皆是自然之道。

68、子曰:“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6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70、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71、“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72、在《中庸》经典中,讲中庸内涵,从性、命、教,说到中与和,说到过与不及,说到仁义礼智信,洋洋洒洒涵盖甚广。一句两句难以完全概括,姑且拈出几条核心的内涵试阐述之。

73、三、中庸的误区

74、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75、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76、黄中,在道家也有很多中讲法。比如其中一种是指“黄庭”,或“玄关”,或“黄道”。

77、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78、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79、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

80、“仁”的思想是《论语》积极因素中的精华,也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在《论语》中“仁”的理念贯穿始终,强调,统治者要以“以德治国”,要重视个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也是在要求领导者要给民众以实惠。

81、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82、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83、《论语》讲得是规矩,即人与人之间要如何相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4、《中庸》讲得是方法,即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倚,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8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8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87、一锅虽小煮天地

88、【原文】

89、孔子说:“道并不远离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远离他人,那就不算是道了。

90、庸:恒久不变,从时间上说

91、君子慎其独也。

92、“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3、中字不仅仅指喻哲学层面要“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它实在是涵盖太深太广。

94、“处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众。要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讲信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上面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对父母要孝顺,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诚实

95、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96、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9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98、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9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100、博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101、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02、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103、中庸全文及解释

104、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05、《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其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其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106、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107、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108、一、中庸的定义

109、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110、中庸经典语录

111、《论语》,它是儒家基本经典,是孔子弟子及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王。

112、“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中庸的基本含义。大意为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

113、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114、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115、其实这也是《心经》讲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116、【译文】

117、《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118、这里说说常人对中庸二字的常见误解。

119、第一种常见误解就是把中庸理解为“折中”,就是除以二,就是匀一匀。这种见解也许很多时候看起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实际上却远不是中庸的正确理解。中庸不是平均,不是机械的调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最恰当的。就像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可不一定是刻度的中间,而是根据秤盘里放多少东西灵活移动。

120、中庸,主要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至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22、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123、《大学》和《中庸》都出自于《礼记》《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

12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2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126、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12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8、致远,修近而亲之;敦化,上达而义之。

129、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130、该书还在个人修养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理情建议,礕如求真、求善,讲窄宽容和坚执正气等,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31、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

132、可见,一个中字,其实内涵真是无比丰富。所以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国家叫“中国”,河洛书最中心是“中央土”,上古三皇五帝那时候的帝德叫“允执阙中”。我们应当为生在中华德土而自豪和庆幸。

133、另一个层面,其实中也是讲身体的。比如孔子在《易传》中讲“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是讲“命”的。孔子弟子们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实孔子讲了,只不过偷偷讲,秘密的讲。

134、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35、一个人必须先学习如何爱自己,这样,一个人才能与自己安然相处而不致在外流连。

136、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137、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138、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139、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是说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认为的‘强’?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对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勇武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改,这才是真‘强’啊!”

140、君子之道,费而隐。

141、“凡事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讲话之前预先想好,讲起话来就不会中断。办事之前预先想好,做起来就不会遭受挫折。行动之前预先想好,行动起来就不会抱愧。实行道德之前预先想好,实行起来就不会行不通。

142、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143、“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144、孔子说:“追求隐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145、《中庸》主要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146、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47、如果人们将极端行为归咎于虚荣,将中庸行为归咎于习惯,将小题大作的归咎于恐惧,那是很少会有错的。

148、比如禅宗讲“参念头”,念头与念头之间,上一个念头刚消亡,下一个念头还没生出来的一瞬间,就是“中”,也叫“父母未生时”,也叫“本来面目”。

149、从体用而言,“道”是“中”之体,“中”是“道”之用。就如同道家讲的“道”和“德”,佛家讲的“真如”和“般若”的关系一样。

150、因此,中庸不是论语中的一篇。

151、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52、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5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154、儒家把中庸作为通向“大道”的途径,所以常常说“中庸之道”。

155、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156、指德才平凡中庸之才

157、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58、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159、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60、离幻返真赴丹霞

161、破迷显正立真宗

16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63、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164、君子遵道而行。

165、故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四海之内,其心在一。

166、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167、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

168、《论语》、《中庸》、《大学》这三部书各讲了什么?

169、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17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71、中庸之道是《论语》中第二个重要的理念。主张凡事都适可而止,处理任何问题时要把握分寸,以免物极必反。

172、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173、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

17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75、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处,就能大得连整个天下都放不下;君子说到“小”处,就能小得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的道,从普通男女开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与整个天地相通。

176、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一下不可以语上也

177、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178、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179、若不是在通向知识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识的魅力便会很小。

上一篇上一篇:句子迷讲的是什么【好句摘抄26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