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②反复和排比
2、•整句特点:
3、•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
4、一般来说,许多说话者的建议或劝告更直接,经常使用“应该”、“不应该”、“做”或“不做”这样的词,尤其是在亲密的人中间,这似乎太武断了。
5、(3)丰富的修辞。
6、否则,就有可能成为笑话。
7、“要讲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方法(*注意:答案是错误的,顶针一定是前句的末尾是后句的开头,如: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花结什么果。)
8、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9、为了加强言语表达的效果,说话者要注意句型的变化,句型可以用在单句中、复合句、陈述句、感叹句中使用;长句和短句可以交错,也可以倒装。
10、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11、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
12、广义式就是用广泛灵活的口语来传达主要信息;回避式是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避免露骨的内容;选择式是用选择性言语对不确定行为的表达。
13、改变语序:
14、句式特点:
15、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16、)春天,为万物都带来了色彩,我不只欣赏她的色彩,还学会欣赏她的生机勃勃;夏天,为人们带来了欢快的暑假,我更欣赏它让人们品尝到了甘甜的瓜果;秋天,为人们带来了凉爽的风,我更欣赏他带来了红叶纷飞的美景;冬天,为人们带来了美丽的雪花,我学会欣赏她这种银装素裹的美。
17、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排比句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加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18、•长句,是指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它的修饰语(定语、状语)多,并列成分多,或者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短句指的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
19、说话者在与听众讲话或演讲时,要注意音量、音质、音色的变化。
20、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21、说话的不同场合对口头表达的要求也不同。
22、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23、排比着眼于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其修辞作用在于加强气势。运用反复的句子不一定形成排比,排比句也不一定使用反复的词语。
24、•长句特点:
25、)生活中因为有了沟通,才出现了冰释前嫌、和睦相处、门庭若市……等四字词语,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26、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27、①反复与重复
28、另外,还可分析其中的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29、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
30、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31、恰当的隐喻能启发联想;适当的修辞问题可以制造悬念;生动流畅的对偶手法,能激起人心的波澜;在适当的时候重复和强调会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
32、)金钱,只能满足你一时的需要,而那种真挚的爱,你将一辈子都得不到。
33、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34、句法上的偏差使它听起来自然和谐。
35、对比论证法
36、另外,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比陈述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7、起强调、突出作用。(参照句式特点中的“倒装句”,并注意观察题干中哪一部分与原文有变化,变化的部分往往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8、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39、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40、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运用反复,是为了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而一味地采用反复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复累赘,应该避免。
41、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2、•长句,是指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它的修饰语(定语、状语)多,并列成分多,或者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
43、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44、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45、模糊法分为广义式、回避式和选择式三种。
46、反复与排比有相似处,尤其是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二者的区别是:
47、在活动中,说话者经常需要给他们的对话者提建议。
48、相比之下,聪明的人啊,可不可以听听自己内心最真的想法,而不被你的虚伪所蒙蔽了那双眼。
49、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50、名词罗列,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51、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52、二论证方法
53、语体特点:
54、修辞手法:
5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简约含蓄、淡雅自然等。
56、反复这种修辞方法,常用在叙事和抒情上。反复在表达效果上偏重于起强调作用。使用反复能够达到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的作用。二者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排比句行成一个气势比较磅礴的长句。阿尔反复句咋能表现出几个散的分散的小句子,二者在形式上是长句和分句之间的比较。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就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句有两个相同的词语就可以构成。排比句最少要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词语构成。
57、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适用于散文、杂文等文体。
58、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59、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声音,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60、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61、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62、另附:(顶针和它们太好区别了,就不讲了)
63、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
64、反复要几句话都一样才叫反复,间隔反复只不过是几句一样的话不在一起罢了!
65、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66、语言简单易懂,符合大众化,内容丰富,修辞手法运用到位,格式简洁明了
67、排比句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68、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69、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70、找出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手法的效果、好处。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71、说话丰富的人具有强烈的公众号召力。
72、说话者应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选择有吸引力的话题、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73、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
74、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75、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简洁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现作者激越的情绪或果断肯定的语气。
76、书面语:庄重严谨。(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体)
77、所谓“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不是符合自身需要的一种心理反映。
78、情感是言语表达的核心支柱。
79、语言的表达方式必须符合特定场景的要求。
8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81、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82、(1)丰富的词汇。
83、长短句一定是有长有短,比较错落整散句证据就是每句字数完全一样,散句就是字数不统一比起长短句更加自由
84、将原句与题干所给句子比较,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85、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而灵活运用。
86、情感语言应真诚、朴实、不夸张。
87、说话者要掌握和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提高口语的生动性。
88、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
89、三语言特色
90、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91、反复和重复不同。
92、说话者的口头语言的情感要与思想紧密结合,没有情感的语言是无法打动人心的。
93、•散句特点:
94、注意口头语言的得体性是很有必要的。
95、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96、•短句指的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
97、(2)丰富句型。
98、此外,每种特定的方法都有多种使用类型。
99、②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
100、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其修辞作用在于强调突出;
101、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102、口语技能的具体运用方法多种多样,如幽默法、委婉法、暗示法、模糊法等。
103、•短句特点:
104、反复与重复、排比的区别
105、•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
106、(4)丰富的节奏。
107、语言总是伴随着情感的,在声音语言表达中,声音以呼吸为支撑,情感是呼吸的驱动力,呼吸随情感而动,说话者应该有强烈的情感语言。
108、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109、①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
110、设题角度
111、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112、为了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说话者应该用更委婉的语言向别人提出建议。
113、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114、说话者在口头语言中尽量使用描述性、表现力、准确性和生动形象的词语,熟练运用专业词汇、习语和俗语,从而调动听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想象,赢得听众的信任。
115、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116、解答:在排比句中运用反复句的好处是:加强语气,强调作用。
117、排比句式是使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相同或相类似的词、结构组成的。排比句在表达效果上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多用在叙述文中、说明文中和抒情散文中。
118、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
119、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
120、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
121、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122、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精确的思想。
123、人称使用:
124、生活中不能没有了沟通,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了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125、把问题阐述的更清楚,更透彻。
126、•长句特点: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精确的思想。•短句特点: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简洁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现作者激越的情绪或果断肯定的语气。•整句特点: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适用于散文、杂文等文体。•散句特点: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