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戏曲种类包括以下几种:
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徽剧:
徽剧,原名“徽调”或“二黄调”,渊源于明代,1949年后定名徽剧。徽剧为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不仅京剧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小戏,另称为花蓝戏、采茶戏、二小戏、三小戏、灯戏、和州戏、倒祭戏等,流行于安徽省江淮之间的皖西、皖中和江南地区,是安徽省地方传统戏剧。
泗州戏: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1952年正式定名为泗州戏,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与山东、河南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是安徽古老的地方戏曲形式之一。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凤阳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方特色。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
太湖曲子戏、 含弓戏、 皖南花鼓戏、 鲁剧、 坠子戏、 洪山戏等:这些戏曲种类在安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历史。
这些戏曲种类各具特色,反映了安徽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