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瓶倒了不扶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具体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齐策四》和《史记》两部书中。这个典故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孟尝君的大臣,在外出时油瓶不慎掉落,他没有选择亲自去捡,而是让仆人去处理。当被朋友王贡问及原因时,孟尝君回答说,作为大臣,他应该保持端庄的仪表,而不应去做看似卑微的事情。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身份和等级制度的重视,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而忽视身边的小事,否则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此外,这个典故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懒惰,连油瓶倒了都不愿意扶一下。这个表达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以形容那些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或不愿意付出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