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三十八首·其三》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
这首诗以边塞景象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牺牲,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边塞的荒凉景象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描绘了边塞的辽阔和荒凉,丁零塞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居处,今古缅荒途则表明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荒凉无人烟。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亭堠是戍边的城堡,摧兀形容其险峻,暴骨则是指阵亡战士的尸体,无全躯则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残酷。
战争的惨烈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黄沙从南方大漠中吹来,太阳向西方沉落,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凶奴。”:提到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凶奴,指的是汉武帝曾以三十万大军征讨匈奴,暗示了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
对将士的同情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沙场上的死者无数,但又有谁来怜惜那些塞上的遗孤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遗孤的关怀。
赏析
这首诗通过边塞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牺牲,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人在写作上,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语言质朴劲健,一扫齐梁浮艳之风。这首诗在唐近三百年间数以千计的边塞诗中,呼喊出了关切时弊民瘼的第一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背景
陈子昂在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春,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反映了他在战场上的所见所感,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总结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是陈子昂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边塞景象的描绘和战争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诗在艺术上质朴劲健,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陈子昂自觉摒弃华丽辞藻,实践其现实主义的诗歌革新主张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