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人间四月时,大部分的花都已经凋谢,但在高山古寺中,桃花却刚刚盛开,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白居易通过对比人间和山寺的景色,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其中,“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更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离去、无处寻觅的惆怅情感,而“不知转入此中来”则表达了诗人意外发现春天仍在的惊喜之情。
此诗的创作背景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游庐山香炉峰顶的大林寺,见到桃花盛开,遂作此诗。通过这首诗,白居易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寄寓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