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体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唐五代至北宋初年
宋词最初在唐代开始形成,最初源于燕乐,被称为“曲子词”。
唐代诗人如李白、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人的作品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
五代时期,花间派与南唐词为宋词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词人们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等承袭“花间”优点,进一步奠定了宋词疏淡清丽、婉约精致的词风,并在形式上使词完全走向了配乐填词的道路。
北宋中期
宋初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时期,上承五代词风,形式上以令词为主,风格多婉约绮丽,并体现了对五代词风的继承与革新。
张先和晏几道在承袭“花间”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
北宋后期
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
南宋
南渡后,词坛经历了转型期,代表人物有李纲、赵鼎、岳飞、张元干等,他们迅速适应环境,调节自我心态。
高峰期以辛弃疾为代表,与陈亮、刘过等词人联手,扩大了豪放词的影响。
深化期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通过这一过程,增强了婉约词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力。
结获期以刘克庄、吴潜、陈人杰为代表,南宋灭亡以后,其遗民反复咏叹南宋灭亡后的哀痛与抗争。
总结起来,两宋词体观念的演变经历了从唐五代的词风继承与革新,到北宋中后期的全面革新与深化,再到南宋时期的转型、高峰期、深化期和结获期,这一历程体现了词体从初期的小令到慢词的扩展,以及词风从婉约到豪放的转变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