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战心惊词语的意思
1、成语解释
2、dǎnzhànxīnjīng
3、惊异的意思是指惊奇,诧异。如令人惊异。近义词有诧异,惊诧等。胆战心惊的意思是形容十分害怕。战,通颤颤抖之意。惊,害怕。近义词有惊心动魄,提心吊胆,毛骨悚然等。比如说,想起昨天晚上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他还是心有余悸,就差那么一点点,就阴阳相隔了。
4、成语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5、一提起那次不幸的遭遇,他就感到胆战心惊。
6、胆战心惊意思:形容十分害怕。
7、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心惊胆战出自元代《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心惊胆颤出自元代《秦并六国平话》卷上:“王翦见李牧归城不出,持兵克日攻城。城前发喊,惊得赵王心惊胆颤,文武诸将仓皇无计。”
8、“惊”,现读音为jīng,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期。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惊”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马骇也”,从马敬声。举卿切”。“惊”的基本含义为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如:惊车[1];引申含义为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如:惊恐。
9、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10、不是动词,是形容词,形容非常害怕。
11、惊异的意思是指感到惊讶意外。
12、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13、【惊异jīngyì】:惊奇诧异:令人~。
14、《雍熙乐府·醉花阴》:不由我心中自懊恼,一会家心内焦,好着我心惊胆战,一会家内颤身
15、在日常使用中,“惊”常做动词,表示惊慌,恐惧,如:惊慌。
16、形容非常害怕,中文发音
17、轰隆隆的雷声让人胆战心惊。
18、是心惊胆颤,不是心惊胆战。因为这个成语四字两两都是名词和动词,。心对胆,名词,是人体的内在器官。惊对颤都是动词,表示人体器官在动,意思很明确了。那么心惊胆战,这个成语,就有点说不通了,就是对的不是很好解释了。所以心惊胆颤这个成语是对的。
19、通常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20、人们每当记起那物价飞涨、食玉炊桂的日子,都胆战心惊。
21、《精忠岳传》第四三回:兀术三人,听得战鼓齐鸣,心惊胆战。
22、【胆战心惊dǎnzhànxīnjīng】: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23、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24、胆战心惊是联合式,一般用作谓语、状语。
25、惊异意思:惊奇、诧异。
26、她以一种乐滋滋的惊异目光望着他。
27、胆战心惊是个成语动词。
28、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四更左侧,赶到箕山下,大叫:“车驾休行!李傕、郭汜在此!”吓得献帝心惊胆战。
29、他迅速举起镜子,脸上露出不知所措的惊异神情。
30、胆战心惊与胆颤心惊~~其实同属一个意思,因:战~~通~~颤。颤颤发抖~~战战发抖,颤抖~~战抖同一个意思即:胆战心寒!
胆战心惊词语的意思
31、详细解释
32、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龙王见说,心惊胆颤(战),毛骨悚然。
33、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出自】: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34、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特别的情况,比如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形容有勇气去面对危险,但也有点害怕。例句:他在考试中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却还是勇敢地应对挑战。
35、他那张嘴唇薄薄、饱经风霜的面孔上,露出惊异的神色。
36、敌人被解放军吓得胆战心惊,闻风而逃。
37、成语出处元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38、墙外有数十人,面面相觑,各有惊异之状。
39、人们向他投去惊异的目光。
40、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
41、形容非常害怕。《西游记》第五八回:“那獼猴闻得如来説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碧野《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我们沿着洞壁往下走,手扶栏杆,探步石级,胆战心惊。”
42、“胆战心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在危险中犹如胆战心惊,形容人面对危险时的恐惧心理。例句:他站在峡谷边上,胆战心惊,不敢轻举妄动。
43、胆战心惊意思: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44、dǎnzhànxīnjīng。
45、描写心理:喜出望外喜不自禁沾沾自喜心花怒放满腔怒火深恶痛觉怒气冲天火冒三丈嫉恶如仇心惊肉跳提心吊胆魂不附体胆战心惊做贼心虚追悔莫及无地自容悔恨交加羞愧难当犹豫不决心领神会心急如焚胸有成竹慷慨激昂心慌意乱描写神态:呆若木鸡悠然自得威风凛凛谈笑风生垂头丧气没精打采神采飞扬神态自若无精打采扯高气扬目瞪口呆坐立不安耀武扬威漫不经心精神焕发全神贯注得意忘形踌躇满志张牙舞爪温情脉脉泰然自若神色不惊胆战心惊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