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中的千锤万凿象征什么
1、(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2、原文如下:
3、坚持和毅力,只要你坚持磨练,一定会成功,还有克服困难,千锤万凿,千万次的锤和凿,天会成功,总有一天会磨练而成,所以你可以加油努力
4、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意思是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5、这句话出自《石灰吟》,《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6、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7、千锤万凿出自明代于谦《石灰吟》,原句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回答问题:任何成功成名之人,历史上的英雄豪杰,都要经过艰苦卓绝甚至是血与火的历炼的。
9、千锤万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
10、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11、千锤万凿说明身经百炼,历经磨难,不屈服。
12、这说明,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努力并克服困难。
13、这首诗的意思为: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14、千锤万凿说明了勤奋和毅力的重要性。
15、这个成语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题为《前出塞九首》的诗中的名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6、石灰吟一诗中,千凿万锤出深山是说石灰石经过千百次的敲打才被从大山里运出来,这里的千凿万锤象征了各种艰辛和磨练。
17、”杜甫在诗中写了自己在兵役中辛酸的生活和极度艰苦的训练,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通过不断锤炼和努力,最终战胜自我和困难,达到了预期目标。
18、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9、“千锤万凿”,意思是经过了千次万地锤凿,比喻经过很多的磨炼。这四个字,出自于明朝的于谦所写的一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0、据说,于谦写下这首诗时,才十二岁。但却很形象地他的日后人生追求。
21、千锤万凿的意思是:经过千万次锤打,通过了很多的磨练。
22、金策奋逐颓泥履,不由垂涕向前看。
2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脚踏实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4、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25、(明)于谦
26、经过锤炼和打磨,一个物体才能变得坚固耐用,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也需要不断的锤炼和提升。
27、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28、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经过千万次锤打,通过了很多的磨练。
29、千锤万凿说明了不断努力、刻苦钻研是取得成就的关键。
30、答案是:这个“千锤万凿”,意思是经过了千次万地锤凿,比喻经过很多的磨炼。这四个字,出自于明朝的于谦所写的一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中的千锤万凿象征什么
31、《石灰吟》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2.附原文如下: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a.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b.赏析: 这是一首石灰吟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志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刻含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大火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熊熊大火在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者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3.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32、千锤万凿说明了,只有钻研和不断尝试,才能最终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