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望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2、这首诗字字充满喜气,写得朴素真诚,历来被人称道。有评论者说:这是杜甫平生第一快诗。那么请问:为何这首诗是杜甫平生第一快诗,它又揭示出杜甫怎样的性格和思想?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分析下这首诗,借以窥见杜甫的性格和内心……
3、正是这一年春天,在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诗如下:
4、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难得的好,表达了他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5、经过了颠沛流离,四处转徙的生活后,杜甫来到成都定居,生活安稳。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诗作。
6、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7、漫卷诗书喜欲狂中表达杜甫当时的心情让诗人欣喜诺狂的原因《剑外忽传收蓟北》
8、公元763年春,唐代宗广德元年,52岁的杜甫在四川梓州漂泊。去年10月,仆固怀恩等率军屡次打败安史之乱的叛军,收复了洛阳郑州等地。今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逃跑至广阳自杀身亡,其步将纷纷投降。至此,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9、“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做伴好还乡”写出诗人杜甫因喜而生的狂态。
10、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成为那个时期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类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生平第一快诗”,诗中抒发了诗人听到(官兵收复了河南河北)消息时欣喜若狂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爱国)情怀。
12、战乱流离
1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4、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15、舟中长逝
16、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内心欢愉思想感情。
1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8、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1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0、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21、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22、杜甫一生穷困潦倒,但仍忧国忧民。
23、作者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24、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25、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2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7、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28、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29、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30、短期任职
31、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32、困守长安
33、年少优游
34、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写出诗人因喜而生的狂态:
36、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37、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38、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9、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4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则是因喜而生的
41、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给诗人一种(和平宁静的安居生活)的感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原文: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42、“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