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摘抄屋-摘抄生活中值得收藏的文案句子

语文长句子怎么断句的优选34句

1、出自《韩非子·难一》。译文: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2、正确断句的总原则是:

3、具体方法:1.明词性

4、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一、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时,一般应停顿,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

6、③对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推敲原文前后的含义、分析难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再定出每一句中的标点符号。

7、四、“也”在句子中间时,一般应停顿。

8、五、古代的年号、国号、官职、爵位、地名等之间一般要停顿。

9、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10、文言文中的停顿与断句有两种:一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即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一是句子中短暂的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的成分关系和意义关系来划分语气停顿。确定文言文停顿与断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1、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

12、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3、该成语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这个商人乱吹一气,说话自相矛盾,结果闹出笑话,失信于人。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14、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15、《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16、《矛与盾》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

17、诫子书断句的正确方法

18、②其次在断句过程中要做到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

19、六、句子中有省略成分时,一般应在省略位置后或前省与后省之间停顿。

20、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1、①首先要反复通读全文,弄清全篇的文意。

22、断句,意思是指文章句子的精华定位以及不连续性,是属于现代汉语中的白话词汇,在古代该词比较少见,是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词汇。在一般场合比较常见。《说文解字》记载着该词语的详细解释。

23、该成语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说话或做事要前后一致,免得最后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24、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25、例:余闻之也/久矣

26、例:盖/大苏泛赤壁云

27、全文断句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滛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8、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9、断句: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0、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2、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而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时,需停顿。

33、三、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34、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上一篇上一篇:天津高级文案写作-48句优选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