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学生为“桃李”的原因源自于一个历史典故。根据《韩诗外传》的记载,春秋时期,魏国的大臣子质在得势时提拔了许多人,但后来因政见不合而失势,前往北方避难。在北方,他遇到了一位名叫简子的人,并向其抱怨过去提拔的人在他遭遇困境时无人帮助。简子用种树的比喻告诉子质,培养人才应该像种桃树和李树一样,选择好对象再进行培养。子质听后领悟,并意识到自己过去提拔的人并不都是值得推荐的。
后来,人们将培养人才的过程比喻为“树人”,而将老师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作“桃李”。这个比喻象征着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将来能够像桃树和李树的果实一样繁盛,代表着老师的教育成果和学生的成就。因此,“桃李”一词逐渐成为了学生的代称,而“桃李满天下”则用来形容老师教育出的学生遍布天下,是对老师教育成果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