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是流动的,虽然能阻碍人,使其不得过去,你只要能利用他,他却可以帮你活动,节省你的劳力。山却不然,会多费你的抵抗力的。所以到后世,水路的交通,远较陆路交通为发达。长江流域的文明,本落黄河流域之后,后来却反超过其上,即由于此。”
赏析:这句话讲述了自然地理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水流的流动性使得水路交通更为发达,而山地的阻塞性则使得陆路交通受限。长江文明之所以能超越黄河流域,部分原因在于长江的流动性带来的交通便利。
2.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赏析:此句强调历史研究应探求事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而不是仅仅记录事件本身。理解历史事件的道理,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历史。
3. “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
赏析:这句话指出,虽然并非所有人类行为都可以归为文化行为,但实际上,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类行为。
4. “田税收取,有贡、助、彻三法。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即是取几年的平均额,以定一年的税额。乐岁不能多,凶年不能减。助法,将一方里之地,分为九百亩。中百亩为公田,外八百亩为私田。一方里之地,住居八家。各受私田百亩。共耕公田。公田所入,全归公家;私田所入,亦全归私家,不再收税。彻则田不分公私,而按亩取其几分之几。”
赏析:这里描述了古代中国的田税制度,包括贡、助、彻三种不同的征税方法,反映了不同社会状况下的经济政策。
5. “明代处于鼎盛发展期的江南市镇,如今在现代都市和新的经济结构中已隐退于历史的长河,然而,它曾经的辉煌以及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极为深远,伴着它密集的市镇网络和通向山海港口的水运交通对外贸易空前发达,常年巨额贸易顺差导致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一个闪亮的白银时代悄然来临。”
赏析:这段话讲述了明代江南市镇的繁荣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是白银的流入和贸易顺差,揭示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强盛和全球地位的提升。
以上摘抄均体现了《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分析,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也揭示了背后的道理和规律。这些句子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