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摘抄: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批注:
屈原不仅学识渊博,具有卓越的治国和外交才能,还能在朝廷内外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他的才华和正直使他遭到小人的嫉妒和诬陷,最终被楚王疏远并贬官。这段描述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性结局,以及楚王受蒙蔽导致国家灭亡的深层原因。
孔子世家
摘抄:
韦编三绝。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批注:
孔子晚年对《易经》的研究非常勤奋,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裂。这一故事体现了孔子治学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效仿。
廉颇蔺相如列传
摘抄:
怒发上冲冠。相如见秦王得璧而无意予城,诈称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然后持壁退到宫柱前,怒发上冲冠,秦王怕撞碎玉璧,只好让步。
批注:
蔺相如以智慧和勇气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展现了他的外交才能。面对秦王的威胁,他巧妙地化解了危机,维护了赵国和和氏璧的安全。
高祖本纪
摘抄: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批注:
庄周拒绝楚国的聘请,表明他不愿成为权贵的牺牲品。他宁愿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愿失去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以上摘抄均体现了《史记》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