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尊师重教的故事主要体现了他对教育和老师的尊重。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前往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孔子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孔子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老子年逾古稀、精神矍铄,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孔子对待盲乐师冕
有一次,一位名叫冕的大乐师来看孔子。孔子闻报后,就出来接他。古代的乐师大半是盲人,乐师冕也是。看到乐师后,孔子的态度立显肃敬,上前疾走几步,搀扶着乐师走,防止他跌倒。当走到门口的台阶处时,孔子就对他说:“老师,脚下有台阶,请您当心。”进了房间后,当走到坐席旁时,孔子就对他说:“老师,您脚下是席子,可以坐下了,您坐这里。”于是孔子就扶冕坐在了席子上。等大家都坐好了,孔子就向他介绍说:“子贡在您的左边,前面是颜回,右面是子路。”一一道来,不厌其烦。待乐师走了之后,子张问孔子:“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提醒他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对!不但对盲乐师要如此,对一切盲人都应该这样。更何况他是我们的老师呢,这是协助老师的道理。”
颜回煮饭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这些故事都充分展示了孔子对教育和老师的尊重,不仅体现在他对老子的请教和对待盲乐师的细心照顾上,还体现在他对学生颜回的严格要求和对教育公正的追求上。孔子的尊师重教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