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也作“楚词”, 是一种由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它本为楚地的歌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楚辞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楚辞主要有两种含义:
诗歌体裁形式:
楚辞泛指在战国时代出现的用楚国方言写成的楚地歌词。由于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活动多杂以歌曲,其乐曲的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因此“楚辞”一词后来演变为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
诗歌总集名称:
西汉刘向整理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为《楚辞》。这部总集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楚辞》成为了一种文学体裁,其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
综上所述,楚辞是一种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诗歌体裁,它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融合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