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师表》的后半部分,诸葛亮主要追述了以下几件事情:
自己的身世和先帝的殊遇
诸葛亮从“臣本布衣”起笔,历数先帝刘备对他的特殊关照和信任,从“许先帝以驱驰”到临危受命,由布衣跃为重臣的过程。
先帝托孤之事
交代了这次出师的根源,即先帝刘备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并表达了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感激和忧叹之情
通过追述往事,诸葛亮极力表达自己对先帝和刘备的感激之情,同时抒发了对国家未来的忧叹和忧虑。
对贤臣的期望
诸葛亮把国内“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责任交给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劝勉刘禅“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希望刘禅亲贤远佞,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对刘禅的期望
劝勉刘禅要自行谋划,明确各方面的职责,显示出对刘禅的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
这些追述的用意在于:
表达忠诚:诸葛亮通过追述自己的身世和先帝的殊遇,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父子的忠诚和感激之情。
明确责任:通过交代先帝托孤之事,诸葛亮明确了自己出师的责任和目标,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劝勉贤臣:诸葛亮对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发挥贤臣的作用,辅助刘禅治理国家。
严于律己:诸葛亮对刘禅提出严格要求,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自行谋划,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的来说,这些追述不仅表达了诸葛亮的忠诚和责任感,也为后文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期望奠定了基础,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