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长卷画,以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俗世情为主题。全画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市郊景象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小树林中枝叶萌动,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
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
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其中一条装满了粮食,人们正在忙着搬运。
汴河场景
屋宇错落,古柳参差,临河的茶肆中摆着桌凳,河中船只往来不断。
一座精致的拱桥,宛若飞虹,沟通两岸。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盘索,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
城内街市
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货物五光十色,种类繁多,市招高挂,买卖兴隆。
街上人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包括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热闹非凡。
穿过十字路口,再往前行,是汴京的皇宫重地,画面到此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清明上河图》通过精细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