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对偶文学形式。它起源于桃符,古人常在立春日贴“宜春”二字,后来发展为春联,用以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对联通常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具有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等特点。
对联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骈文和律诗,它们的对仗句式在对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联的种类繁多,包括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目的,对联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在格式上,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平仄规律一般遵循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此外,对联在行文上要求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虚对虚、实对实。
对联的创作和使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对联就是中国人表达情感、寄托愿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春联,以增添喜庆气氛。对联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更是将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凸显了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