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主要分为 散曲和元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也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它产生于金元之际,源于民歌俚谣,形式通俗活泼,自由,只用作清唱。
散曲从体式上分为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元杂剧
元杂剧是唱与说白紧密相连的戏曲形式,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
剧本内容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
每本元杂剧通常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