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是经过多次修复和重建的。杜甫草堂最初由杜甫在唐759年建立,后来因战乱和历史变迁曾多次被毁坏和重建。以下是杜甫草堂重建的详细历程:
唐代的建立与毁坏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称为“成都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逐渐荒废。
五代时期的重建
五代前蜀时期,韦庄找到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草堂得以保存。
宋代的重建
宋代对草堂进行了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
明代的重建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草堂历史上最大的两次重修,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近现代的重建与修缮
清末,草堂毁于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兵火。
民国时期,草堂遭到军阀混战严重破坏,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
1952年,杜甫草堂经过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
1996年,杜甫草堂博物馆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恢复重建了“茅屋”。
2005年,重建“万佛楼”,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
当代的保护与开放
2006年,杜甫草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8年,杜甫草堂博物馆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9年,杜甫草堂博物馆发起西南旅游景区联盟。
综上所述,杜甫草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缮,至今仍然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纪念杜甫的重要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