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辛弃疾和柳永的典故,有以下几个:
铁板铜琶
典故来源: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次郊游经历。苏轼带着一群随从到山间游玩,看到了一片金鸡菊花海,便写下了一首《赤壁怀古》的诗句:“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 随从们听了之后,便开始高声歌唱苏轼的诗句。苏轼问他们,自己的诗和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随从回答说,柳永的词只能请17岁的女孩子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的诗需要请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个故事中的“铁板”指的是打击乐器,而“铜琶”则是一种弦乐器,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铁板铜琶”的成语,用来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
奉旨填词
典故来源: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年少轻狂
典故来源:苏轼少年时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不识书中字,老妪借此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反唇相讥
典故来源: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暗助新郎
典故来源: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启,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这三位文学家的才华和个性,还反映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文学作品和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