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2、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3、《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的构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注意和想象中国被沦陷的土地,把无限的痛苦与深切关注的感情都贯注于“残损的手掌”上;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诗人以无限的温柔和全力描摹,使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升华。全诗内容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语言明朗鲜活。
4、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5、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6、诗歌合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后人辑);《戴望舒诗集》(戴望舒生前版本已轶);《戴望舒诗存》理论合集:《小说戏曲论集》;《读李娃传》翻译作品:《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鹅妈妈的故事》法国沙.贝洛尔著、《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两次战争间法国短篇小说集》、《意大利短篇小说集》、《小城》等作品。
7、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8、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9、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0、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11、像锦绣一样的幛。
12、(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13、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14、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15、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16、初一爱国诗歌
17、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1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9、我用残损的手掌
20、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这里的“幛”字,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21、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22、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23、色彩鲜明的华丽的幛子;
24、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25、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6、戴望舒原名戴丞,字朝宋,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至于戴朝第,我也查了一下,但是记录比较少,而且没有很正统的记录,个人怀疑是不是朝宋的误笔。
27、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
28、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29、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30、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31、戴望舒后期作品有:
32、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33、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34、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创作诗集主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戴望舒的代表诗作有《雨巷》《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36、年出版的诗集《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37、【释义】
38、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39、《我用残损的手掌》中”锦幛“的意思是:像锦绣一样的幛。
40、作者:曹操
41、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42、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43、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44、(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45、《我用残损的手掌》
46、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7、《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48、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49、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50、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51、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52、《元日祝福》《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示长女》《在天晴了的时候》《偶成》。
53、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54、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55、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56、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57、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58、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59、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60、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61、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江苏南京。8岁入杭州鹾务小学读书,14岁考进宗文中学;1923年中学毕业,进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秋秀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著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日子》。1938年5月曾主编《星岛日报•星座》副刊、《顶点》诗刊、《华侨日报•文艺周刊》。
62、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6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