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yè)基本字义:天黑的时间,与“日”或“昼”相对:~晚。 夜,舍也。天下休舍也。——《说文》 夜,暮也。——《广雅》 夜呼旦。——《周礼·鸡人》。注:“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 辛卯夜,恒星不见。——《左传·庄公七年》。疏;“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夜者阴。——《周髀算经》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卫风·氓》 昨夜见军帖。——《乐府诗集·木兰诗》 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米字格中的“也”字 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旋见一白酋…英将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4)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与“者”连用,判断句标志,表判断语气。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2、公:楚怀王。
3、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4、疏A、王怒而疏屈原(疏远)B、梅以疏为美(稀,与密相对)C、其于计之疏也(疏忽,不周密)D、十三经注疏(注释的一种)
5、迁A、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B、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的委婉说法)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继,随着)
6、优愁,忧虑愁苦。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7、适(102)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103),又怪屈原以彼其材(104),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105),同死生(106),轻去就(107),又爽然自失(108)矣。”
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9、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兵马将往收捕,妇女忧愁,踧眉啼哭。”
10、闻A、博闻强识(见识)B、闻道有先后(知道,懂得)C、闻寡人之耳(使„„听到)
11、疾:动词,痛恨。
12、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13、审A、审问之,慎思之(仔细)B、审矣,何足怪乎(知道,知悉)C、审时度势(详察)D、明日再审之(审问)
14、听之不聪:听觉不灵敏,这里指听不到、听不进(正确的意见)。
15、望A、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B、欲望百姓亲附(期望)C、自幼有公辅之望(威望)D、若望仆不相师(抱怨)
16、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7、许A、而赵不许,曲在赵(答应)B、时人莫之许也(承认)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常与疑问代词“何”连用)D、塞上长城空自许(期望)
18、没有一点相关性。
19、过A、过宋将军而不见(拜访)B、求,无乃尔是过欤(责备)C、过犹不及(过分)D、人谁无过(过失,过错)
20、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21、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邪恶之人侵害公道。
2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2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4、王:楚怀王。
25、与A、与之斗卮酒(给)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和)C、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和„„交好)D、蹇叔使子与师(参加,加入)
26、岁月指年月。泛指时间。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屈彊江淮閒,犹可得延岁月之寿。”
27、忧愁释义: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苦闷。
28、离A、“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B、约从离衡(离间)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违背,背离)D、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
29、疾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B、疾在腠理(疾病)C、疾风知劲草(快,急速)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厌恶,憎恨)E、吾疾贫富不均(痛恨)
30、引文可译成:屈原为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而感到痛心。
31、屈平:屈原。
32、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33、问题中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一句,属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34、问题中的引文,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原文是:
35、明刘基《起夜来》诗:“忧愁不寐揽衣起,仰看明星坐待旦。”
36、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3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一句中的“疾”,是被动用法,即“为……所疾”。“聪”是听觉灵敏的意思。
3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39、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谗言谄媚所遮蔽,邪恶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为小人所容,所以忧心忡忡,写下《离骚》这样一首诗.
40、太史公曰(100):“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101),悲其志。
41、属A、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C、司命之所属(管辖)D、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E、有宁越徐尚„„之属(类)
42、这句话出自于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4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4、译文:屈原痛心于楚怀王听不到正确的意见。
45、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46、《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8、逐字解释:
49、愿你千山暮雪海棠依旧,不为岁月惊扰平添忧愁。意思是:希望你不论经过多少事都能如往昔依然不变,不因为时间的流逝与琐事而忧愁烦恼。千山暮雪表达的意思是夜幕下,冰雪覆盖在连绵无尽群峰上之上。出自《摸鱼儿·雁丘词》,是金代文学家元问好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寄托自己对殉情的哀思。
50、害A、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B、为陶谦所害(杀害)C、除国之大害(祸害)D、不能害人(损害,伤害)
51、冰心《繁星》:“真正的同情,在忧愁的时候,不在快乐的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