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 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阿廖沙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让阿廖沙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阿廖沙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此期间,阿廖沙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假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后来,母亲因病去世,阿廖沙料理完母亲的丧事,被外祖父驱赶出家门,去人间谋生。通过这些经历,阿廖沙在苦难中成长,也展现了他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总的来说,《童年》不仅是一部描述个人成长的小说,更是对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深刻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不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