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星宿,也称为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部分。它们是 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分为四组,每组七个星宿。这些星宿最初被古人用作观测日、月、五星运行时的坐标。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二十八宿。
具体来说,这二十八宿包括:
东方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
斗、牛(牵牛)、女(须女或婺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
奎、娄、胄、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并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这种划分不仅用于天文观测,还广泛应用于古代的文化、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各种术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