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紧密相关。屈原在战国时期担任楚国大夫,因忧国忧民,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为了防止鱼虾损伤他的身体,当地人民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希望鱼儿吃这些食物而不是屈原的遗体。这一做法年复一年,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具体来说,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问他是否吃到食物,屈原回答说他吃到的是被鱼虾吃掉的饭。老人问如何避免被吃,屈原建议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这样鱼虾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第二年,人们按照屈原的建议做了尖角粽子投入江中,但屈原仍然托梦说大多数粽子还是被鱼虾吃掉了。
因此,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这个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端午节的重要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