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鸡而作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的事。
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
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耳朵在此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
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不轻,慌忙答道“耳朵在此。”
乡村开会
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
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
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
翻译官
“翻译官”谐音“凡夫俗子”,而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描述一位翻译官在外国出差期间,被当地人误认为是一位凡夫俗子,因为他喜欢和当地人一起玩乐和喝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谐音所迷惑,更不能因为谐音而成为凡夫俗子,而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成为一个博学的智者。
谐音古诗
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谐音“情”。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的“丝”谐音“思”。
温庭筠的《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中的“烛”谐音“嘱”,“围棋”谐音“违期”。
南朝乐府《西洲曲》:“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中的“莲”谐音“怜”。
这些谐音故事不仅有趣,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谐音达到了幽默和启发的效果。希望这些故事能给你带来欢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