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黜。)
2、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3、三、句式归纳
4、从句式上看,后一句既然是“蝉蜕于浊秽”,上一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的“疏”或“疏濯”后面省略了一个“于”字。“疏”和“疏濯”都可作动词使用。
5、吴、蜀成梯峡之势以入楚,其势锐甚,一、二小国,不及中国之什一。而楚日以削,故此举先王之所爱而为邻邦忧也。
6、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
7、"屈原乃举石投之江而死。"——记录屈原最终因失望和不满而投江自尽的结局。
8、重点句子如下:
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0、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
11、厚币委质事楚,意思是:并用丰厚的礼物以及委派人质来讨好楚国。
12、反通返离通罹见通现指通旨濯通浊
13、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录了屈原的生平事迹。以下是一些常被提及的句子:
14、被通披 常通长泥通涅志通记
15、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16、一、通假字
17、这些句子可以帮助你回忆和默写屈原列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18、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
20、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21、顾反。(反,通“返”,返回。)
22、绌通黜内通纳从通纵质通贽反通返
2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4、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25、词类活用
26、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7、"及齐昭公使人伐齐,使朝於晋。"——描述屈原随齐国使者前往晋国朝见。
28、"屈原乃去齐十馀年,客于潇湘之上。"——记述屈原离开齐国后长期在潇湘流域漂泊的经历。
29、赵不内。(内,通“纳”,接纳,收纳。)
30、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31、屈原列传通假字
32、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指:同“旨”;迩(ěr):近;见:同“现”。
3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34、"于是屈原被绛之缨,乘黄之车,加黄锺之印,与司马子车俱朝于晋国。"——描写屈原被授予重任,与司马子车一同朝见晋国君主的场景。
35、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36、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37、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3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9、"愿舍其国而不敢辱先君也。"——屈原宁愿舍弃自己的国家,也不愿背离先君的教诲。
40、内惑于郑袖,意思是:在国内被郑袖所迷惑。
4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42、屈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3、所以,《屈原列传》中这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不妨把“疏濯”列为一词语,免得中了王念孙牵强附会的毒。
44、二、古今异义的词
45、其后楚日以削,意思是:从那时起,楚国的领士一天比一天缩小。
46、从语义上看,疏有“远离”的意思,也有“清除”的意思。解释成“远离”,认为“屈原自动地远离污浊”,并不恰当,屈原爱楚国,为楚国效忠,一直在污浊中,只是出淤泥而不染。他离开污浊的官场,也是被迫的,并不是自动地远离。所以,这里的“疏”当解释为“清除”。
47、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
48、这种解释沿袭了清朝人王念孙的说法。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史记第五》中写道:念孙案:上言洗濯下言淖,则文不相属。濯字当读直教反。濯淖叠韵字。濯淖污泥四字同义,为四种浊物。好事者引《广雅》:“潲(shào)、濯,滫(xiǔ)也。”因为《说文解字》上有:“滫,久泔(gān)也。”于是把“濯”解释为臭泔水,即陈旧发酵有臭味的淘米水。认为《屈原列传》是用四种浊物比喻当时的社会,说明屈原自远于污浊的环境。
4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一句,最新之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把“濯”与后面的“淖”“污”“泥”并列,均释为“污浊”。“自疏”解释为“自动地远离”。
5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5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52、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
5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
54、短屈原于顷襄王,意思是:让史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55、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56、《屈原列传》主旨重大,意义深远的两句话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7、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8、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59、"楚人有屈原者,名平原君。"——用于介绍屈原的身份和名字。
60、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61、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62、今义:无理狡辩
63、今义:色彩
64、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
65、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邪正之曲,举足轻重,泾渭分明,不为利诱,不受威胁,以去就而明耦。
66、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67、“疏”解释为“清除”时,跟“濯”成为同义词,可并举,也可连用。东汉仲长统《昌言》有名句“疏濯胸臆,澡雪腹心”,便将“疏濯”连用。《文选》中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则以“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一句,把“濯”与“疏”并举。
68、靡不毕见。(见,用“现”,出现。)
69、今义:颠来倒去
70、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污浊。)
7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
72、名词作状语,在内。
73、四、难句翻译
74、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
75、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
76、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77、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