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学习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1、孔子的学生有不少出色的人才,像以品德而闻名的颜渊,闵损,以政治见长的子路、冉有,口才智慧过人的子贡、公西华,还有子夏、子游、宰我等等。孔子喜爱这些学生,同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他们。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很高明的。另外像“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说法,也是很让人信服的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孔子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教育方面,过去,学校都由官府开办,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办了“私学”,自己聚徒讲学,这样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提出了“有教无类”们口号,招收学生没有门第、等级的限制,所以他的学生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居住在陋巷的平民,既有鲁国的也有别的国家的。
7、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态度。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8、【评析】
9、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0、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原文】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3、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人格(温良恭俭让),激励手段是建立在学生自己内在的愉悦体验上,“习”字的本意是小鸟反复地试飞,也就是反复地练习、复习。“学”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觉悟”,包括了学和教,也就是通过学和教的过程通达觉悟的目的,学习过程要不断的重复。
14、【译文】
15、【态度】
16、“学而时习之”是方法,“不亦乐乎”是态度,最后还有目的,就是做“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17、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8、孔子晚年集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据说《易》、《礼》、《尚书》、《诗经》、《乐》等五经都是他整理修定的。他还修定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些古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到今天,是孔子的一大功劳。这些书还对儒家学说的流传起过很大作用,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这本书记载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19、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20、这几句话看似简单,但是已经充分表达出了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个最著名的老师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包括治学最基本、最简要的方法、态度和目的:
21、温故而知新
22、孔子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以现在的话说叫做有学习需要才能有学习动机;必须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深入思考,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为了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孔于反对注入式的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2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对学习的态度主要有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学而不厌;3、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默而识之
2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8、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9、【修养】
30、如今启发式已成为广大教师“授人以渔”,教学生“会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创设愤悱学习情境,必须启发学生感悟自得,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经过自己反复训练形成能力,用《学记》上的话说,教师只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通过设疑,鼓励和启发学生求异探新,感悟自得。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领会到开动脑筋、探求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劳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孔子在学习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31、孔子提出了对待学习的谦逊态度,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32、学习方法和态度:
33、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4、学而不厌
35、孔子教学有“小六艺”和“大六艺”,小六艺是春秋时代的六种技能,也就是你听起来特别熟悉的“礼、乐、射、御、书、数”。而所谓的“大六艺”,其实你更熟悉,它们是先秦时期的重要的六部文献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和《周易》。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取得的效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关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体会:根据人类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来讲,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37、吾日三省吾身
3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1、孔子的儒家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不愧为中国的思想教育家,他的主张至今仍然适用,学以至道,学以治世,在态度方面提倡虚心受教,谦卑博智,学行并重,他教导要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所以孔子对后世之人依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天分的人,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43、一、有教无类。
44、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对事物进行反复的研究,把感性认识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45、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4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8、他开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课程,还把礼节、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数等“六艺”的技能教给学生。孔子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意思是:学习没有个满足,教导人也不知道疲倦。他鼓励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认为只死读书本而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想来想去而不勤于学习就会走上斜路,那就更危险。
49、孔子还提出了具有思辨色彩的认知标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50、【方法】
51、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5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5、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关教育的思想至今仍被人称颂和传承。
56、孔子的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孔子办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据说他的学生先后有三千多人,其中成绩优异的也有七十二人,这在当时是十分了不起的。
57、学而时习之
58、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我说说温故而知新吧。就像现在我们作为学生时学习新知识一样,在课堂上听老师的新课都明白,回去要做好复习工作,否则第二天,老师再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的时候,会发现昨天觉得都听会,可是现在全忘记了。这就是温故而知新,体现了复习学过的知识的重要性。当然,孔子老人家说的更深奥些。他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复习需要间歇性,当复习旧的知识次数增多的时候,每次都会从中体会到新的心得,这个时候就达到了一种思想的升华,可以作为老师了。我认为,这和人不断成长和生活阅历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丰富自己的见识和知识,回头看同样的问题时,当然会有不同的新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