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故事出自中国古代,主要讲述了赵国上将军廉颇与左丞相蔺相如之间从误会、不和到最终和解、共同为国的佳话。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与人际关系处理的艺术。以下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
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蔺相如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
秦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渑池之会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
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
赵惠文王十九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
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也让秦王鼓瑟,也让人记下来。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不敢轻举妄动。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当上了上卿。
负荆请罪
廉颇不服气,一直抱怨蔺相如,认为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
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多次退让,甚至躲着廉颇,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
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不敢攻赵,是因为有我和廉颇。我和廉颇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啊!”
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背上荆棘前往负罪。
从此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共同为赵国效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同时也要知错就改。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