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之间的领土划界问题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俄罗斯帝国(沙俄)与清朝政府开始划定边界。以下是主要的划界历程和结果:
东段边界
1689年,中俄两国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初步划定了两国在远东地区的边界。根据该条约,额尔古纳河与外兴安岭成为两国东段的边界线。
1727年,中俄两国又签署了《布连斯奇界约》,进一步明确了中段边界线。中段边界从西向东分别以沙宾那伊岭、加格图和额尔古纳河为边界。
西段边界
关于西段边界的划定,中俄两国在19世纪通过多个条约和勘界活动达成了协议。其中,《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议定书”或“塔城界约”)于1864年签订,割占了中国西北地区领土。
2004年10月14日,中国与俄罗斯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议》,标志着两国之间所有领土和边境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其他重要界点
中俄边界还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重要河流和湖泊,以及珲春市、黑河市、绥芬河市、满洲里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
总的来说,中俄两国的领土划界问题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谈判和勘界,最终达成了全面的协议,结束了长期的领土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