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主要源于纪念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张仲景告老还乡,正值冬季,他看到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伤。为了帮助百姓抵御伤寒和治愈冻耳,张仲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制作了一种食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赠送给穷人。这种食物就是最早的饺子,也被称为“饺耳”。
具体来说,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因医术高明,深受百姓爱戴。告老还乡后,他看到乡亲们受冻的耳朵,便决心救治他们。他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善举,便在冬至这天模仿“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称为“饺子”或“扁食”。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这表明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成为人们感恩和祈福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