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一类生活在地球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其历史资料如下:
生存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并在白垩纪末期(约6600万年前)灭绝。
分类与演化
恐龙属于脊椎动物爬虫类,是三角龙(鸟臀目)和现代鸟类(蜥臀目)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
恐龙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阶段。
生活习性
恐龙种类繁多,体型、形状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如长尾的喙嘴龙;有的在海中游弋,如喜马拉雅鱼龙;还有的在陆地上生活,如剑龙等。
灭绝原因
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普遍认为是由强烈的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和气候变化,以及可能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气候变化或巨大陨石撞击地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现与命名
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尔的英国医师,而创立“恐龙”这一名词的是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1842年,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意为“恐怖的蜥蜴”。
生态影响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约1.6亿年,期间统治了地球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它们的存在对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资料表明,恐龙是一类在地球上生存了极长时间、种类繁多且形态各异的爬行动物,其灭绝原因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