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
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德育工作应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它要求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并将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
该原则主张通过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的方式,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包括讲明真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及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和权利,又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使教师的要求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育者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同时根据教育目的和目标,对学生进行认真管理和严格要求。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地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这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配合,确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需要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通过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来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关于矛盾转化的观点,即在一定条件下,优点和缺点、先进和落后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根据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施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需要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框架,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